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》中指出,“衄血之由内热者,多在阳明经,治当以清降为主”;并补充强调阴虚火旺也为鼻衄之因,“衄血虽多由火,而惟以阴虚者为尤多……当以甘平之剂温养真阴,务令阴气完固,乃可拔本塞源”。
6、阳虚
清代对衄血认识更有提高,如《类证治裁》指出,“症多火迫血逆,亦有因阳虚致衄者。火亢则治宜清降,阳虚则治宜温摄”。
7、嗜酒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认为,“酒热戕(qiāng,音同‘腔’)胃之类,皆能助火动血”。
8、情志
《疡科心得集》则从情志立论,“有因七情所伤,内动其血,随气上溢而致者”。
三、古代医书如何治疗“鼻衄”
《灵枢·杂病》指出治鼻衄的针刺法,“衄而不止,衄血流,取足太阳”。
晋代葛洪的《补辑肘后方》和陈延之的《小品方》都载有治鼻衄秘方多则,兼括内、外治法。
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《外台秘要》及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《圣济总录》皆载有多种习用传世方。
金代朱丹溪从火热致病立论,“阳热佛郁,干于足阳明而上,热甚则血妄行为鼻朗也”“衄血,凉血止血为主”。
针灸治鼻衄,始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有“血溢鼻口,取天府”的记载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有“鼻鼽(qiú,音同‘求’,指鼻子堵塞不通)衄,上星主之”的条文。《干金翼方》以灸涌泉穴治鼻衄不止。《针灸大成》提出“鼽衄,风府、二间、迎香”为治。
《集效方》中独取上星灸之,邪热泻尽而衄自止矣。上星穴,督脉腧穴,别名神堂、明堂、思堂、鬼堂。
定位:上星穴位于人体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一寸。
主治:前头顶痛、眩晕、鼻渊、鼻衄、癫狂、中风不语、热病等。《类经图翼》即曰,上星穴“主治头风头痛,头皮肿,面虚恶寒,疾疟,寒热汗不出,鼻血臭涕,鼻塞不闻香臭,目眩睛痛,不能远视”。
温馨提示: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一人一方,自行购药服用存在风险,请务必在专业中医指导下,根据个人自身症状辩证加减开方,切不可盲目使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